青松基金董占斌:2022年,我看好这三类新锐品牌
2021-09-14 17:34:32
近日,由青眼主办的2021(第二届)中国化妆品趋势大会暨首届中国新锐化妆品展在广州举行,青松基金创始合伙人董占斌受邀出席,带来《2022年,我看好这样的新锐品牌》主题分享。
以下为演讲实录——
非常感谢青眼创造了一个交流机会,而且是在疫情的大环境下,能有这么多人参会也是非常难得。我将从投资人的角度分享我们比较喜欢的消费品牌,有哪些典型特征。
首先谈谈我们青松基金。
青松基金成立于2012年,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机构天使。我们的创始合伙人之一刘晓松曾在1999年投资腾讯,获得了非常高的投资收益。
现在关注早期投资的机构天使好像越来越少,我们三位创始合伙人从成立到现在还在坚守,目前管理着6支人民币基金,30多亿规模,聚焦新科技、新消费两大主题。
做早期投资,如果能够比别人领先半年或者是几个月提前进入一个行业,等这个行业变热的时候能够及时地退出,肯定是非常好的投资操作。
我们的重要理念叫“万小时行研”,说起来简单,其实非常难,要在一个行业里有一万小时的积累,就算一天花十个小时在一件事情上,一万小时也要经过三年的积累,而且是不间断的,所以万小时行研非常难。
在这样一个理念下,我们其中一个长期关注的领域是C端消费,也即跟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、娱乐教育、美妆个护等大产业。
什么时候去投资哪个行业,肯定会有一个时机,也即要找到行业变革的因素。因为上述这些行业自古以来就存在,也一直按照平稳的趋势发展,新兴的创业公司怎么才能切入,肯定是市场发生了一些变革因素,比如00后消费群体等新人群的出现,或是一些技术的变革。
举个例子,我们从2014年开始投资教育,是因为当时察觉到直播技术、人工智能开始赋能教育。这是符合我们投资理念的,也即在市场变热之前提前布局,然而选择较好的时机退出变现。
在C端消费领域,护肤品是一个超级大类,我们投资了HFP(HomeFacial Pro)。我觉得起一个好的名字非常关键,像HFP的英文全称一般人可能觉得非常拗口,但是它的简称非常好,因为HFP就是“护肤品”的拼音首字母,所以HFP一定程度就代表了一个品类。细想一下确实,HFP就是中国成分护肤的开创者。
我们还投了三谷洗发水,这个品牌非常有特色;还有彩妆品牌GIRLCULT,它做过一些基于文化的联名款;以及和化妆品行业相关的美丽修行APP——现在大家都很关心成分,为了满足消费者查询化妆品成分、功效的需求,美丽修行应运而生。
2022年新品牌的机会,我觉得非常多,主要有以下几个关注点。
我的第一个关注点是“人群”——大童可能是一个优质潜在的人群。现在国家鼓励三孩。之前2016年开放的二孩,到现在最早的一批已经有五六岁,也即我们说的大童。
大童群体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,他们是天然的移动互联网人群,小孩从三岁开始基本就会玩手机、平板,他们是刷抖音长大的,获取知识的方法是碎片化的,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产生了一些自我认知和理念,跟以前的婴童很不一样——
以前的孩子没有那么强自主选择的意识,更多是被动地接受,家长让用什么产品就用;但现在的大童天然处在信息流当中,对美丑有一些判断和鉴别,学习上也有了一些自我的意识,因此对于产品的选择也会开始有自主的审美,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。
当然,使用者(大童)跟付费者(家长)是分离的,这一点跟教育行业很相似。作为创业者,要关注两个群体的共同作用,既要对大童产生影响,又要对家长产生影响,最终促使他们进行一个共同决策,这是他们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。
“大童”尚且只是一个假设,但它极有可能是一个优质的潜在人群。因为从竞争的角度来看,这确实是一个蓝海市场,二孩之后有三孩,大童会有自己的兄弟姐妹,因此理论上,他们会需要选择与众不同的产品,来彰显自己的不同。
我的第二个关注点是“产品定位”。以护肤品为例,过去十年里诞生的国产护肤品品牌,从单价来看大部分在百元左右,应该可以理解为中低端产品。为什么这样定位?因为当中很多品牌都是瞄准线上消费、电商,从用户的决策来看,百元客单价是让用户最容易决策、最容易尝试的一个价格带。
未来的方向,我觉得国产护肤品往高端方向发展是一个趋势,定位可能单价在千元以上,慢慢地向国外高端品牌看齐。
另外,国外有很多小众但是高端的产品,差异化的地方在于,中国品牌讲故事的能力还非常欠缺。比如说我某个国外香水品牌,主打限量的季节性产品,只在一年的春分、秋分、冬至、夏至四个节气发布四款产品,而且用户都要提前预定。这个品牌把“稀有”的概念打了出来,同时注重与自然的融合,但其实中国应该是更讲究时令、节气的国家。
还有一个品牌的故事也很有吸引力,他们的产品所有原料都是有机草药、鲜花、精油等,同时会在比如满月的时候将原料混合在一起,每隔七天搅拌一次,历时一个月纯手工制作。经过这样的渲染,大家就会觉得,这个品牌确实值得去尝试。
但是在中国,目前你可能还只能看到产品有什么样的作用,暂时没有办法去体验它背后的内涵、故事,所以用户就没有产生这个产品很高端的感觉。
我觉得,高端品牌会随着中国人均GDP、消费能力的提高应运而生。
我做一个简单的类比。我有一个同学花20年时间做了一个国产女装高端品牌,主打的概念是天然、环保、舒适、通勤。在20年前去强调这些东西是非常难的,但是这个品牌定位的白领人群经历了20年的发展,不仅消费实力上升了,同时也面临着精神上的压力,所以天然环保、舒适通勤恰恰迎合了这样一群消费者的需求。现在这个牌子一件衬衫基本上都在三千以上,已经接近国外的一些高端品牌。
当然,高端肯定需要品质概念的支撑,比如“天然”,它只采用进口高端的棉毛、丝麻这些天然纤维。我本科是学纺织材料的,对这些还有一些概念,天然纤维它的舒适性本身就会更好。在这样一个概念下,产品品质过硬,价格才能够支撑。
再打比方很多护肤品会使用玫瑰精油,山东平阴就有大量种植,但最好的还是保加利亚的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概念,大概2000-5000公斤的花瓣才能产生一公斤的精油,所以说10毫升的精油它确实值百块钱,底料昂贵,价格才能支撑起来。
“天然”只是一方面,最终用户需要的是“功效”,所有最好能够有实验室或权威机构的证明,才会更有说服力,去支撑高端的定位。
还有一个概念是“纯净”,是基于生物科技一种“美妆科技”概念,大家可以去体会一下欧莱雅在这方面的研究。
总的来说,天然、功效、纯净是一个整体“高端”定位,国内彩妆个护可以朝这个方向去发展。
我的第三个关注点是“文化基因”。
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,文化基因至关重要。一家伟大公司的诞生,肯定是多方共振的结果,其中就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。
中国五千年文化,能够提取不少重要元素。比如《黄帝内经》提到的天人合一,强调的是天然成分造就天生丽质,当中就有一种养生的理念。中医里也有很多好的理念,比如佰草集、百雀羚、相宜本草,都是基于中医中草药理念开发出的产品;又比如花西子主打东方彩妆、以花养妆的理念。
我觉得在中国文化自信的背景下,一定会诞生更多更加伟大的公司。
多渠道营销能力,多品牌建设能力
此外,新锐品牌一定要具备多渠道的营销能力。从微博、微信公众号、朋友圈,到抖音、快手、B站、小红书……现在每一种新媒体崛起,都有可能产生一种新的品牌机会。
一个典型案例就是,HFP的崛起借助了微信公众号这一波新媒体的能量,但它并不是简单的广告投放,而是进行了很多针对潜在用户的内容定制,所以在这个渠道下,HFP迅速取得了一年收入超十亿的成绩。
每种新媒体都有不同的特点,比如公众号、微博更加适合传播、裂变,也就是增加流量,而B站、抖音则是基于算法推荐。很少有初创团队能够把多种渠道都摸得特别透彻,但渠道变迁是非常快的,红利期也有限,所以如果只熟悉其中一种渠道,可能会对一些品牌有限制。渠道本身也有一种天然的博弈关系,所以好的团队一定要能够掌握其中两种以上新渠道的营销能力。
同时,新锐品牌不能只有一种产品,单品牌是非常脆弱的,团队需要具备多品牌建设能力。比如欧莱雅旗下有28个子品牌,大家可能未必知道这些品牌和欧莱雅的关系,但我觉得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,针对不同的人群、不同的定位,用不同的品牌去迎合,最终才能拥有强大的市场占有率。又比如苹果公司,手机是iPhone,平板叫iPad,也是不同的“品牌”。
反观中国的新锐品牌,很多时候只有一个品牌(产品),但是当这一个品牌建设得不够强大时,有可能会被别的品牌替代。所以说,创业者要具有多品牌建设的意识,在一个品牌达到一定高度之后,有意识地去推一些比如高端品牌。不过,如果一个品牌本身的定位起点就低,往高端去发展难度会非常大,但一个定位相对中端的品牌往上走,或者是往下走都还有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