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抓科技:抓娃娃机也能获数千万元融资,惊不惊喜意不意外?| 青松系故事

2018-03-20 10:32:21


青松系故事:分享青松基金投资的优质创业项目,助力最优秀的创业公司,为创业者们打call~


本期故事主角: 我抓科技

青松基金投资轮次:Pre-A轮




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几乎遍地都是抓娃娃机。


地铁门口,你还没走出去,已经有一台抓娃娃机等着你了。购物中心的每个拐角,是不是也有抓娃娃机。还有公园的大门、某个公共厕所门口,餐厅门口,电影院门口,几乎你能看到的地方都有这种装着娃娃的奇怪终端。


为什么娃娃机这么火?为什么和街机游戏厅同时代的娃娃机却能从古董行业中脱颖而出,重新变成风口?一个抓娃娃机的创业者是怎么拿到千万元融资的?



本文转载自36氪

作者痕痕



我抓科技是一家以娃娃机切入电影后消费市场的公司,最近获得青松基金数千万元 Pre-A 轮融资。


我抓的商业模式很好理解——把娃娃机(或其他互动设备)投放至连锁影院,用户可通过抓娃娃获取 IP 玩偶,也可 " 加价购 " 获取手机壳、手办等衍生品。换句话说,我抓可以被看成是自助式泛娱乐衍生品的销售终端。


其CEO 虞智勇认为,影院是电影衍生品消费的最优场景,娃娃机则具有互动性好、消费决策成本低的优势。据统计,我抓目前在全国 200 多家影院铺设了 1000 多台机器,礼品中电影 IP 玩偶占 40%,比如熊大、熊二、捉妖记 2 的 IP 衍生品等。在刚过去的春节,假期六天内用户在我抓的娃娃机上互动次数达 100 万,游戏人次 / 影院观影人次的比率从平时的 3-5% 上升到接近 8%。



实际上,娃娃机在去年碰上两个小风口。一是无人设备大热,由于移动支付普及、人力成本上升、线下流量被重视等因素,具有普适性和互动性的娃娃机是不错的生意。二是线上娃娃机热潮,一个月内有 30-40 个类似 App 出现。


不过,风口吹过之后,如何把生意做成可持续的业态?从我抓的商业模式上看,他们在探索的是如何将娃娃机这个载体与一门产业结合。


那么,为什么我抓要切入电影衍生品市场?娃娃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?做好这件事的关键是什么?下面的问答展现了虞智勇的一些思考和想法:


36 氪:为什么选择电影衍生品市场切入,这个市场有多大?


虞智勇:关注电影市场的人都知道,美国电影收入 70% 来自衍生品,超过票房 2 倍多;中国电影约 70%-80% 的收入仍来自票房相关,衍生品占比很小。去年底阿里影业提出,中国电影市场增量的驱动力来源于内容、宣发和影院升级,我理解的影院升级就是场景化消费。短期内国内衍生品市场达不到像欧美 70% 的非票收入,但达到票房一半就是近 300 亿元的空间。


36 氪:衍生品的生产和销售有什么痛点?我抓希望如何去解决?


虞智勇:中国衍生品不好卖,我认为有两大方面原因:第一是价格太贵;第二是产业链不完善,很多电影没有从一开始就策划衍生品的意识。而且从衍生品品类看,由于公仔、玩偶需要强大的 IP,不容易做,实际上卖得比较好得是手机壳、充电宝等实用性产品。

全产业链问题创业公司很难改变,需要大公司推动。我抓能做的是,在影城里搭建低成本、灵活部署的销售通路,用适当的方式让产品触达用户。



36 氪:影院内娃娃机作为销售通路的优势是什么?


虞智勇:我们认为消费者对电影周边消费冲动最强烈的时候,应该是观影后的那段时间。娃娃机有两个优势:第一是互动性强;第二是决策成本低,娃娃机的内容物不需要受限于 IP 方的定价策略,可灵活处理。我们也在试点加价换购以及更多的互动型设备矩阵,让用户以更直观、价格更合理的方式购买衍生品。


36 氪:搭建这个销售通路的核心能力是什么?


虞智勇:前面说了商品方面需要全产业链来努力。我们作为销售终端,核心能力应该是影院渠道能力、产品消费者的互动形式;渠道方面我们合作了 200 多家影院,我们和影院不是租赁关系,采用联营方式的合作更长久;和 C 端的互动方面,我们认为本质上是对用户的触达、转化和后续留存。我们把设备摆在用户的必经之路,每台机器配有大屏幕,进行活动告知和免费权益发放,同时用首单免费等活动转化用户,未来会重点以公众号、小程序等形式留存用户。

 

36 氪:从整个娃娃机行业的角度看,如何把生意做成长久的业务?


虞智勇:娃娃机是一个古董行业,几乎和街机游艺厅同时代,在国内历经多年形成了以个体运营商、散户为主的极分散的市场形态。现在进入行业的创新者在做不同的尝试,有人采用集合店的形式把娱乐场景规模化,有人做产业链上游的优化,都有利于提高运营效率。而我们认为娃娃机及相关联的游艺、新零售形态业务高度依赖场景,因此我们探索的路径是,在高效运维平台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,实现垂直场景的连锁、一体化运营。